龜丹溪(2K+040~2K+400)苞子園橋下游復建工程
- 更新日期:
- 瀏覽人次:137
本工程規劃階段歷經了718卡玫基及莫拉克颱風豪雨,臺南市楠西龜丹地區連續2年遭遇洪水災害,設計階段除辦理「龜丹溪復建規劃」外,並邀請專家學者、當地仕紳及民眾等充分溝通,採擴大通洪斷面並打通瓶頸段整治,另河道坡度平緩排洪性不佳,採生態多孔隙材質設施,增加入滲及涵養水源功能。
運用HEC-RAS及設計河寬之斷面資料進行各斷面50年洪峰流量之水理演算,檢驗苞子園其原設計河寬(25m)計算結果及與地主協調後,採增加河寬設計為42m河寬後,計可降低洪峰水位達0.83m,可增加滯洪量體積約6,972m3。 保全對象龜丹里合計278戶,848人,而下游玉井地區受水患影響人口約以1000人計。工程治理後水土災害淹水危害範圍之減少約10公頃,土方布設區約6萬立方公尺、恢復農地約2.3公頃。
依據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老師於2008年4月工程期刊Vol.81 NO2所發表「建築物生命週期CO22減量政策」文中台灣建築相關產品CO22排放量表(2002年版) ,土方每立方生產含運輸階段CO22產生量為55.75公斤,土方採就地回填布設減少外運經費,預估可減少CO22排放量為3,345,000公斤,換算約為3,345公噸。
增進交通及觀光效益係指因實施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措施後,降低水土災害發生之規模及頻率,自98年至101年分期整治後,台3線及南186線免除淹水中斷威脅,維持重要交通幹道(台3線竹圍橋)通行,不僅可以減少交通中斷所造成之商業、生產及工程等損失,亦可增加龜丹地區觀光之收入產值
相片集錦